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主办单位:云南省委统战部
国际刊号:1671-2811
国内刊号:53-1133/D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22392 人次
 
    本刊论文
常态化提升教研组学习力的策略

  学校学科教研组应该具备三大紧密关联的职能:一是保证学科教学质量;二是展开学科教学研究;三是促进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教研组作为一个教学组织,其团队学习力微观上关系到教师个体的成长,宏观上则影响着整个学校的发展。作为集团办学模式下的语文教研组,涉及两个校区,既各有特色,又可以优势互补,于是,我们通过不断实践与探索,逐渐形成了集团办学模式下"立足常态,提升教研组学习力"的新格局。
  一、教学管理常态化
  优秀教研组的基本特征有:对先进理念和基本行为规范的认同并保持个人行为模式的独立性,学校教学文化的有效传承,等等。这自然关系到教研组的常态管理。"教学管理常态化"是指在教研组管理中,将分享、互助、指导作为目的,体现常规管理中以人为本的理念,从而使教学管理植根于共同的目标、愿景和责任共担意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团队成员间坦诚、互信的心理连接,使管理形成一种同伴间的学习。
  1.人员常态--全员普查法
  定期围绕一个常规主题(如备课的二次修改、作业批改、作文评语等),由全体语文老师参与检查。以作文批改为例,我们先呈现全体老师所带班级的作文本,再组织全体老师进行普查,在这一过程中,老师们自然而然会进行横向比较,自我反思,并不断修正。这样的全员普查法实现了无声胜有声的正向引导作用。
  2.时间常态--分级互助法
  通过师徒结对、同伴互助等方式,将常规管理落在师徒结对的系列活动中,既是互查,更是互助;由备课组长牵头,落在年级组内教师的互相检查与改进中,实现小团队的成长。这样的分级互助法,使管理时间常态、真实,操作便捷、实效。
  3.内容常态--随堂指导法
  我们结合学校或教研组内开展的活动,进行相关内容的随堂指导。如全校性的优质课评比活动,我们就会结合教师的课堂常规管理、教师的语言评价、教师对书写的指导等方面随机评价,做到内容常态,指导更具有针对性,从而更好地为老师的成长服务。
  二、课题导研常态化
  课题导研常态化是指采用科研的选题方式,运用教研的组织形式,以一线教师为研究主体,以"导研稿"为活动载体,立足改进教学实践,解决教学现实问题的、小专题跟进式的教学研究活动。课题与导研相结合,将教学研究与实施安排紧密结合,最终追求真正意义上的教科研一体化,从而提升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1.课题导研来源的常态化
  从行动研究的角度来说,我们要带着一个关注点进课堂,进而在磨课中不断地完善它,最后在反思中以论文或案例形式形成教师自己的研究成果。
  "关注点"即课题,课题来源于教师的教学实践。在选题上我校秉承"小课题、深研究"的理念,从教育教学实际出发,选择需要解决并且便于实施、执行的课题。在语文学科中,每学年初,我们都会通过教师讨论的形式,提出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困惑处或具体教学场景中的问题,再进行梳理分析,产生需要进行研究的课题,分校区进行研究:如"小学语文训练层次性的实践和探索"、"低年级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研究"、"读写结合点的设计"、"新课程背景下写字教学的研究"、"略读课文的教学策略研究"等,内容涉及到学生能力培养、教学策略等各个方面。
  2.课题导研措施的常态化
  确立课题后,围绕课题的主旨,组建研究团队,通过组织多层面人员参与、体验主题学习,逐步形成共同的愿景目标,使得课题教研得以落实,显得尤为重要。课题研究团队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全员参与性课题教研,旨在推进全体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二是年段组课题教研,如分别将"低年级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研究"、"读写结合点的设计"、"略读课文的教学策略研究"作为各年段备课组的研究内容深入展开。
  分组后还要对课题的研究模式进一步细化,使课题导研系统化,构成学校教研的特色。我们一般将课题导研具体细化为以下措施:学习课题方案,进行课题分解--各备课组根据小课题选择教材,现场备课--同课异构,重点研讨与课题相关教学环节--同课同构,逐步完善与课题相关的教学环节--教师撰写小课题研究课例或论文,形成相关的教学策略。
  3.课题导研过程的常态化
  教学实践是贯彻行动研究法的基本途径。在"课题教研导研化"研究过程中,具体展开研究的依托就是人手一份的"导研稿"。在导研稿上,包含着课题教研的主题、展开的序列过程、教师要做的听课准备(包括教材和相关理论)、听课中关注的一个"点"以及对相关教学环节的评析,等等。导研稿强化的是教师在研究过程的思考意识,引领教师保持思考的状态,训练思考的品质,从而为后期的交流与整理做好准备。
  导研稿的过程常态化,使语文教师不断地对课堂的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诊断、反思、整改,把有关课题研究的教学环节放大进行品味、剖析,进行理念上的认同,从而来完善教学设计。导研稿强调研究者将实践体验与相关的学科教学理念作适度对接,通过知其然与知其所以然的"揣其本"过程,围绕研究主题积累系列经验,提升教学认识。
  三、研修精品常态化
  良好的教研氛围和经常性的实时教研,对内能相互尊重、合作互助、共同成长,对外能接纳开放、接受批判、从善如流。如果说,"课题导研常态化"的教研模式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使我们的语文校本教研有了一定的深度的话,那么我们还要看得更远一些,教研组建设既要向科研的纵深方向发展,也要具备课堂发展的广度与空间,从而形成团队的核心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于是,我们力求校本研修精品活动的常态化,使教师的专业成长更加实在与有效。

  1.课堂导航,提升教师理论素养
  随着新课程、新教学规范的实施,教师的课堂必须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在自身原来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为教师的课堂导航。课堂导航的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种。
  (1)理论导航:教学理念直接决定着教师的课堂走向,专题理论导航则是定期组织教师通过阅读、讲座、撰写体会等方式,学习教学前沿的观点,从而不断更新理念。(2)名师导航:看名师录像课的活动很多学校都在举行,但要实现名师课堂的导航作用,停留在听过看过说过的阶段是不够的,还要选择名师课堂的一两个亮点进行迁移,使"鱼"转变为"渔"。所以我们集团的名师导航活动分两步走,一是解析名师课堂实录,二是类似教材备课执教,研讨的重点放在名师亮点的吸收与迁移上。
  (3)专家导航:教研员会经常下到各校进行听课活动,教研员是我们课堂导航的专家。怎样最大限度地发挥专家对我们课堂的导航作用呢?我们的主要措施是团队捆绑式导航,即以年段备课组为单位先进行磨课,教研员听课后进行评课,此时整个团队都参加。这样的好处是组内全体老师都全程参与了,课堂的导航具有过程性与前瞻性。
  2.课堂思辨活动,提高教师研究能力
  教师成长=经验+反思。该公式体现了教师成长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实践的过程。我们的课堂思辨活动应运而生,它是教师对课堂的自我分析、自我思辨、自我提高的过程。实践证明,在"辨"中追求真理,找寻课堂教学的规律,是切实提高教研实效、强调民主和平等的有效手段。
  (1)每周一问,自我思辨
  课堂需要经常性进行思辨,只有这样教师的研究能力才会不断提升。课堂思辨活动的第一种方式是"每周一问,自我思辨",即是教师根据平时的授课内容,结合课堂上教学的得与失、学生语文学习的状态,语言训练的成效,提出需要注意或解决的问题或环节,然后在年级组内汇总,再针对共性的话题讨论改进的措施,进行深入研究,这样的课堂思辨与教师的日常教学紧密结合,更有实效。(2)多样分组,理性思辨
  教师个体对课堂的思辨,是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的途径之一。在此基础上,团队对课堂的思辨更具理性,更能提升整个团队的课堂思辨能力,于是,我们又开展了以小组为单位的课堂思辨活动。一种是根据教师的任教年级分成低段、中段、高段三个备课组,这样分组的最大好处是便于教师围绕各年段共同关注的内容进行校本教研。主题集中,课堂思辨便具有针对性。另一种则是将全体语文教师分成A、B、C三组,每组都有不同年级的教师,每组都有学科优秀教师,并围绕同一教材分组集体备课与磨课,这样的分组便于老师们处理好小学阶段语文学习阶段性和整体性的关系。
  四、校区共融常态化
  分布在集团两个校区的教师在理论研究、课堂实践等方面肯定是有差异的。所以,校区共融,和谐发展,也是我们语文教研组学习力建设的重要任务。"校区共融常态化"是指集团各校区通过相互之间的互动与研讨活动,互相学习,互相影响,从而达到集团和谐发展的境界。
  1.理念认同,促进校区相融
  两校区首先只有进行教学理念的融合,研讨活动才会步调一致。理念认同,我们主要通过头脑风暴、主题论坛等方式进行,在思想的碰撞中磨合与统一。如集团"如何开展有效教学"的论坛,两所校区共六个备课组分别提出了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相关困惑和需直面的问题:在日常教学中,读写训练时怎样更加有效?怎样更好地关注中下等学生?……大家畅所欲言,针对案例进行了富有成效的讨论,教研员老师的阐释和点评让在场老师听了顿觉豁然开朗。
  2.活动实践,实现优势互补
  近几年来,我们力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由浅入深,不断深化。"课题引领,扎实研讨",围绕课例《从现在开始》,针对课题《小学低年级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策略研究》,对于阅读教学中怎样渗透口语交际的环节,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同课异构,校区联动",课后就两堂课所体现的不同点进行了热烈的探讨,从文本特点与学生年段特点出发,就板块处理、课件使用、语言品味、情境营造等方面各抒己见;"行走在课堂内外",分课堂展示、现场访谈、观点报告三个板块进行,教研活动形式更加新颖,互动更加充分;"以课例推进课题,以课堂提升质量",课堂展示之后,两校区的语文教研组长分别就本次活动中涉及到的课例进行了精彩的讲解。
  3.博客交流,分享教研成果
  活动的感受,课堂的得与失,观点的争鸣,都需要通过一个平台来梳理,来表述,来分享。集团的博客就是我们两校区教师共同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依托这一平台,我们的教研正不断地演化成我们自身内在的需求。校园博客,有许多老师的教学随笔和教学案例,既有听课收获,也有自己的教学细节和课堂,我们在繁忙之后不忘思考,在教学之中不断提高,在博客分享中实现了共融。正如一位老师写的,"因为博客,我们有了自己的学习伙伴;因为博客,我们有了自己的文化之旅;因为博客,我们有了自己的心灵驿站;因为博客,我们有了自己语文教学上的精神家园"。
  教研组团队是在"做"教研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而教研组团队的学习力也是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提升的。集团办学模式下的教研组建设,以民主的管理文化,浓厚的教研文化,校区间的文化互补,既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了平台,又较好地提升和推进了学校教研组的发展。当然,对于团队学习力与个人学习力的深度融合,是我们在今后的教研组建设中要继续深入研究的内容。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